刘显刘綎家族武学与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及太极拳渊源|今日热闻

哔哩哔哩   2023-02-02 13:52:09

摘要

刘显是明末与戚继光、俞大猷齐名的抗倭将领,以英勇善战闻名,同时代的名宦谭纶在评价俞大猷时,曾说“精悍驰骋,公不如刘(刘显)”,俞大猷是曾单挑少林的武术高手,而犹不如刘,可见刘显之善战。而其子刘綎更是民间熟知的晚明大将,其武勇卓绝为晚明诸将第一,但世人只知其“一百二十斤镔铁大刀”之勇力,却无法细窥刘氏父子武艺真谛。主流史料一般认为刘氏父子绝艺第一当为袖箭,而很少提及拳法,亦不知其与太极拳之关联。借助对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所载“参戎刘草堂”的考证,可以一窥刘氏父子纵横东亚的武学一角。

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汇聚明代兵学及武学所长,非一人能成,目前可知《纪》书中弓箭法与剑法参自俞大猷,枪法参唐顺之,拳法参刘显,余所未及,待考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图中所载:“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....即棍中连打连戳一法”,可见刘显拳法之猛烈迅疾。

以下文章节选自夏志刚先生2021年10月31日登于舟山日报的文章《沈家门宫墩供奉的刘草堂到底是谁?》,加粗部分为主要观点,供快速阅览

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成熟期,戚继光《拳经捷要篇》虽非专著,却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,近年更被引为太极等多拳种的鼻祖。书中提到的“参戎刘草堂”向来被认为是抗倭名将刘恩至,且为不少资料引为确证。然细加考证当为另一名将刘显,既可为部分拳种正本清源,又能补明代嘉靖抗倭历史一角。

《拳经捷要篇》,是明戚继光著《纪效新书》初刻本第十四卷,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进行了介绍,并有图像和歌诀,后世简称其为《拳经》。因为有此经典文献的贡献,作为抗倭名将的戚继光和《拳经》中提到的“参戎刘草堂”也被各路拳种引为著名武术人物,甚至有些武术流派或地方以与“参戎刘草堂”相关,来论证当地或该派的武术渊源,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,值得细究。

一 戚继光《拳经捷要篇》

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是戚继光最有名的军事著作,而《纪效新书》又分早期十八卷本和后期十四卷本两个版本,有着很大差异。根据范中义的考证,十八卷本大约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(1560),后又经修改,最终定稿的时间不迟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,可以看作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期的思想总结;而十四卷本最早刊刻于万历十二年(1584),加入了戚继光后期镇守蓟镇、抵御鞑靼入侵的经验。《纪效新书》详细记录了戚继光在抗倭期间的练兵之法,内容涵盖了各种行军知识,包括士兵素质、军队纪律、布阵要略等,也介绍了不同的战场兵器,如藤牌、弓箭以至各类短兵,在第十四卷《拳经捷要篇》编写了一套集各家之长的军体拳法,因此一直被视为研究我国古代武术的重要文献。

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是,《拳经捷要篇》中许多招式的名称都与太极拳雷同,如第一式懒扎衣、第四式拗单鞭等。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史、体育史学家唐豪就在其名篇《太极拳源流考》中认为,“考陈沟长拳十三势炮捶歌谱,其中之名与戚继光三十二势相同者……计有二十七势余,……皆可证太极拳之前身实系拳经。”徐光兴更在《诞生于内忧外患中的南拳》一文中将“参戎刘草堂”直指为刘恩至,认为“《纪效新书·拳经捷要》中两次提到一位台州籍将军刘恩至,他是当朝武进士,其家传武艺是一种强调攻防结合的拳法,名为‘刘家拳法’。所谓‘不招不架,只是一下。犯了招架,就有十下’,注重连续快速进击的理念,即是后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要领的由来。”不少流派都尝试从《拳经捷要篇》寻找各自的历史根源,有些仅凭书中的只言片语,论证是真正历史悠久的名门大派。如《台州与太极拳源流考》《刘恩至:抗倭儒将,名扬舟山》等文章,均认为戚继光提到的“参戎刘草堂”就是刘恩至,并由此论证浙江台州在南拳或太极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。

二 嘉靖抗倭初期活跃浙海的刘恩至

据清康熙《临海县志》,“刘恩至,字承甫,号东掖;台州临海人。登嘉靖二十六年(1547)武进士,授定海把总。王直乱海上,号召群倭,自称‘徽王’,分遣贼萧显等屯崇明。恩至与张四维、邓城等设伏长涂、沈家门以待。八月,遇于普陀落伽山之临江洋,连战胜,贼舍舟登山,俞大猷率邓城、火斌、黎俊民等分道蹑贼。恩至统兵居后岙,四面俱进,大胜,仍环守之。浃旬,贼他救之,始遁去。恩至身先士卒,罢战则命酒赋诗,有儒将风。累官至参将。”此传未能将刘恩至的最后归宿交待明白,尚需运用多方史料加以考察。

《筹海图编》是明代胡宗宪任职浙直总督时,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,书中《浙江倭变纪》较详细记录了6条刘恩至相关的抗倭战斗。嘉靖二十七年四月跟随朱纨荡平舟山双屿港时刘恩至为备倭指挥;三十二年四月倭寇攻击台州松门卫时刘恩至为把总;四月十二鸡鸣山人犯定海时刘恩至为都司;四月廿四陷临山所时刘恩至为都指挥;三十二年八月普陀山海面伏击萧显、三十三年三月杭州湾三岳山击败倭寇时刘恩至为都指挥。普陀山一战在《临海县志》中详加备述,现普陀山观音跳景区仍存有“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、参将俞大猷、都司刘恩至督兵灭倭于此”的石刻。根据这些任职记录,刘恩至武进士后授的应当是备倭指挥一职,因双屿港之战而升定海把总,又升浙江都司以都指挥行事,主要负责在浙江海面备倭。

《明世宗肃皇帝实录》有3条与刘恩至相关的记录,“嘉靖三十四年四月,川沙洼倭驾舟出海,官兵纵火焚其巢,风荡贼舟,一至戚家墩,游击白泫、刘恩至获之,斩首三十七级,是日江阴贼亦出江东遁”“嘉靖三十四年五月,升金山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刘恩至,充分守浙江嘉湖等处参将,而以指挥佥事娄宇为署指挥佥事,代恩至”“嘉靖三十四年六月,巡按直隶御史周如斗报,苏松旧倭去者未尽绝,新倭来者益众,节犯黄浦等处,杀游击周藩,请治诸臣失事罪。因言佥事董邦政寡谋轻进、遂致偾师罪,宜罢;论把总娄宇望风奔溃,禠把总娄宇、都指挥刘恩至职,令戴罪杀贼”。根据这些记录,嘉靖三十四年后刘恩至已经调防到浙江海面的北面——南直隶,先后任职游击将军、金山总督备倭署都指挥佥事、分守浙江嘉湖等处参将,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尚未就任参将就因抗倭失利被免都指挥原职,令戴罪立功。

三 戚继光提到的“参戎刘草堂”不是刘恩至

《明实录世宗实录·大卷四百二十四》“嘉靖三十四年七月,命总督山东备倭署都指挥佥事戚继光,佥书浙江都司事”,准确地记载了戚继光到浙江任职的时间。戚继光与刘恩至此前的职务基本相当,刘的参将职务还高于戚,但在现有史料中再未见到两人有并肩战斗的机会。

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发生了抗倭史上的著名事件——海贼突入腹里。一股倭寇由浙江上虞县境内登陆,直击会稽(今浙江绍兴)高埠,经杭州而西,犯于潜、昌化(今均属浙江),掠歙县,劫绩溪,攻旌德,经泾县陷南陵,洗劫芜湖,至太平(今均在安徽境内),犯江宁,攻南京,趋秣陵关,由溧水剽劫溧阳宜兴,经武进,抵无锡(今均在江苏境内),到达浒墅才被歼灭。这股倭寇只有百余人,竞剽劫三省数千里,杀死杀伤4000余人,历时80余天才被消灭。嘉靖皇帝震怒之下,相关官员均被问责。与此同时,刘恩至所在的防区也祸不单行,四月底有4000余倭寇自柘林(属上海奉贤境内)入侵嘉善,后西窜;五月嘉善县城被倭寇烧毁,知县邓植仓促逃遁;六月十八日倭寇船入魏塘,十九日盘踞张泾汇,后经平湖乍浦离去。为此胡宗宪上了一道《为海贼突入腹里题参各官疏》,其中对正戴罪立功的刘恩至可谓是致命一击,“署都指挥佥事刘恩至,挟私自用、轻率寡谋、窑墩失律、杭兵半被残伤,嘉善溃师、县治亦为煨烬、覆车罔戒、隆栋奚堪,此一臣者、罪当首论者也。”

《临海墓志集录》收录有刘恩至母亲李德芳墓志和父亲刘祚墓志。刘母死于嘉靖戊申(二十七年),由刘恩至请通奉大夫河南布政使蔡潮作铭,铭中尚称其为“浙江都指挥佥事东掖刘君”。刘父则死于嘉靖乙丑(四十四年),刘恩至长子刘用光请亚中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陈善撰铭,铭中称“长即故参戎东掖恩至”,说明刘恩至此时已离世。据《明实录》记,“嘉靖四十年九月,总督浙直福建尚书胡宗宪奏,浙江倭寇自四月以来,合谋连舟宗,屡犯宁台温等境,我师御之战于海者六,战于陆者十有二,……下失事把总王彦忠、刘震亨、刘用光三人于御史问”“万历四年八月,升江西南赣团操指挥佥事刘用光佥书四川都司”,《天启赣州府志》“南赣坐营,刘用光,由浙江台州卫指挥使,隆庆六年任,升四川都司”,说明早在嘉靖后期,刘用光已经承袭刘家的余荫。同时,刘恩至父亲的铭中提到他的三个将军官衔来历,从三品怀远将军得自其父,正三品昭毅将军得自刘恩至,从二品镇国将军得自刘用光。可见刘恩至恰如前论,未能真正站上参将的职位而被论罪或回卫不久病亡,从而于戚继光到浙江之际黯然离开战场。

四 为戚继光打拳的“参戎刘草堂”当为刘显

嘉靖三十五年七月,戚继光升任宁绍参将,常驻地为定海卫的临山,舟山岛上的中中、中左两千户所也属于他的辖区。据《戚少保年谱耆编一》,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六年提出练兵,未及练,九月王直到了岑港,十一月王直始离舟见胡宗宪;三十七年二月三日,日僧德阳从伴吴四郎等三十余人至舟山城下,欲见戚继光;四月督兵往温州,五月在温州再战,七月岑港倭至柯梅出海;十二月督兵清岑港,获白猿白鹿以献;三十八年三月入犯宁波金墩,再犯松浦海塘,战于鉴溪;八月议练义乌兵(离开舟山,由娄宇接任),九月练兵,十一月往台州。三十九年正月创鸳鸯阵著《纪效新书》,三月(复原职)充分守台金严参将。这大概给出了他与“参戎刘草堂”可能见面的时间段。

戚继光《拳经捷要篇》“余在舟山公署,得参戎刘草堂打拳,所谓‘犯了招架,便是十下’之谓也,此最妙,即棍中之连打连戳一法”,这一句点出了地点和人物,地点在舟山。如果不是王直到舟山岑港,戚继光应守临山,而非常驻舟山。如嘉靖三十六年九月王直到舟山后,戚继光马上到舟山镇守,一直到三十八年三月到宁波、温台等地并离任宁绍参将,这段时间内戚继光有两个半年可能常驻舟山,即三十六年九月至三十七年四月,三十七年七月至三十八年三月。这一时间段内恰有一位刘姓参将与他并肩在浙江海面共事,而他的号正是“草堂”,而非如刘恩至般后人硬给他在“东掖”之外加上个“草堂”。

刘显,本姓龚,字惟明,号草堂,江西南昌人,《明史》有传。“嘉靖三十四年,宜宾苗乱,巡抚张臬讨之。显从军陷阵,手格杀五十余人,擒首恶三人。诸军继进,贼尽平。显由是知名。官副千户,输赀为指挥佥事。南京振武营初设,用兵部尚书张鏊荐,召令训练。擢署都指挥佥事,佥书浙江都司。迁参将,分守苏、松”。按《明实录》,嘉靖三十六年二月,命浙江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刘显充参将分守苏松;嘉靖三十六年九月,总督浙直侍郎胡宗宪,以本年五月内,倭犯淮扬、高邮、仪真、天长、盱眙、清河、宝应、安东地方失事状闻,请优录参将刘显力战破贼之功,……诏升显三级;嘉靖三十八年四月,命分守苏松参将刘显充副总兵,协守浙直。在戚继光镇守舟山的同时段内,刘显正是与之密切配合在浙江洋面抗倭的苏松参将,同时听从胡宗宪的调度。

刘显向来作战勇猛,威武难挡,与戚继光并称为“俞龙戚虎”的俞大猷文武双全,曾只身挑战众武僧,个人武力超强,但兵部尚书谭纶却评价他说:“精悍驰骋,俞不如刘。”可见刘显之猛。“南京振武营初设,用兵部尚书张鏊荐,召令训练”,可见其武功与军阵双优。嘉靖四十二年刘显为左将军,戚继光为中将军,俞大猷为右将军,三路推进合歼了平海卫的倭寇,取得了抗倭二十余年来的最大胜利,刘显因此成为与戚、俞齐名的抗倭名将,后进官都督同知、左军府都督、太子太保。舟山作为浙江抗倭的主要战场,曾在军港沈家门的天妃宫内供奉四位将领,“内附祀都督戚,讳继光,号南塘;都督李,讳应诏,号念江;参将刘,讳□(注:原文缺字),号草堂;副总戎张,讳可大,号扶舆,俱肖像焉。”现可补上这一缺讳。

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国东南海海洋史研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