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。
2、 【五戒】 梵语pan~ca s/i^la^ni。
(相关资料图)
3、指五种制戒。
4、(一)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5、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(不与取),(三)邪淫(非梵行),(四)妄语(虚诳语),(五)饮酒。
6、又作优婆塞五戒、优婆塞戒。
7、在小乘经量部中,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,准许五戒分别受持;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,后具受五戒,始名优婆塞,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。
8、五戒之中,前四戒属性戒,于有情之境发得;后一戒属遮戒,于非情之境发得。
9、又前三戒防身,第四戒防口,第五戒通防身、口,护前四戒。
10、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,复以不杀配东方,不盗配北方,不邪淫配西方,不饮酒配南方,不妄语配中央。
11、〔杂阿含经卷三十三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、毗尼母经卷一、大智度论卷十三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、俱舍论卷十四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、摩诃止观卷六之上〕 (二)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12、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,(三)邪淫,(四)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(五)饮酒。
13、然此五戒之中,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,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。
14、灌顶经卷一、优婆塞五戒威仪经、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。
15、 (三)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16、即禁绝:(一)夺生命,(二)不与取,(三)虚妄语,(四)欲邪行,(五)邪见等。
17、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。
18、即于通途之五戒中,除去饮酒戒,另加邪见戒。
19、〔杂阿含经卷三十一、增一阿含经卷七、优婆塞戒经卷六、优婆塞五戒相经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〕 【十善十恶】 十善即十善业,梵语das/akus/ala-karma^ni。
20、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。
21、又作十善业道、十善道、十善根本业道、十白业道。
22、反之,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,称为十恶,又作十不善业道(梵das/a^kus/ala -karma-patha^ni )、十恶业道、十不善根本业道、十黑业道。
23、即:(一)杀生。
24、(二)偷盗。
25、(三)邪淫。
26、(四)妄语。
27、 (五)两舌,即说离间语、破语。
28、(六)恶口,即恶语、恶骂。
29、(七)绮语,即杂秽语、非应语、散语、无义语。
30、乃从染心所发者。
31、(八)贪欲,即贪爱、贪取、悭贪。
32、(九)嗔恚。
33、(十)邪见,即愚痴。
34、离以上十恶,则为十善。
35、依此顺序,属身业者三,属口业者四,属意业者三,称为‘身三、口四、意三’。
36、除意三外之七支,称为七支业(口四亦称语四)。
37、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、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,此十业道属根本者,故立为根本业道。
38、 十善十恶之说,见于大、小乘诸多经典,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,行十恶则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。
39、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加以解释,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,为异熟果;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,为等流果;因杀生业而遇霜雹、尘秽等害者,为增上果。
40、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。
41、【五戒】 梵语pan~ca s/i^la^ni。
42、指五种制戒。
43、(一)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44、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(不与取),(三)邪淫(非梵行),(四)妄语(虚诳语),(五)饮酒。
45、又作优婆塞五戒、优婆塞戒。
46、在小乘经量部中,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,准许五戒分别受持;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,后具受五戒,始名优婆塞,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。
47、五戒之中,前四戒属性戒,于有情之境发得;后一戒属遮戒,于非情之境发得。
48、又前三戒防身,第四戒防口,第五戒通防身、口,护前四戒。
49、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,复以不杀配东方,不盗配北方,不邪淫配西方,不饮酒配南方,不妄语配中央。
50、〔杂阿含经卷三十三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、毗尼母经卷一、大智度论卷十三、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、俱舍论卷十四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、摩诃止观卷六之上〕 (二)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51、即:(一)杀生,(二)偷盗,(三)邪淫,(四)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(五)饮酒。
52、然此五戒之中,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,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。
53、灌顶经卷一、优婆塞五戒威仪经、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。
54、 (三)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。
55、即禁绝:(一)夺生命,(二)不与取,(三)虚妄语,(四)欲邪行,(五)邪见等。
56、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。
57、即于通途之五戒中,除去饮酒戒,另加邪见戒。
58、〔杂阿含经卷三十一、增一阿含经卷七、优婆塞戒经卷六、优婆塞五戒相经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〕【十善十恶】 十善即十善业,梵语das/akus/ala-karma^ni。
59、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。
60、又作十善业道、十善道、十善根本业道、十白业道。
61、反之,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,称为十恶,又作十不善业道(梵das/a^kus/ala -karma-patha^ni )、十恶业道、十不善根本业道、十黑业道。
62、即:(一)杀生。
63、(二)偷盗。
64、(三)邪淫。
65、(四)妄语。
66、 (五)两舌,即说离间语、破语。
67、(六)恶口,即恶语、恶骂。
68、(七)绮语,即杂秽语、非应语、散语、无义语。
69、乃从染心所发者。
70、(八)贪欲,即贪爱、贪取、悭贪。
71、(九)嗔恚。
72、(十)邪见,即愚痴。
73、离以上十恶,则为十善。
74、依此顺序,属身业者三,属口业者四,属意业者三,称为‘身三、口四、意三’。
75、除意三外之七支,称为七支业(口四亦称语四)。
76、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、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,此十业道属根本者,故立为根本业道。
77、 十善十恶之说,见于大、小乘诸多经典,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,行十恶则堕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。
78、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加以解释,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,为异熟果;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,为等流果;因杀生业而遇霜雹、尘秽等害者,为增上果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