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无研也不学”的研学乱象该治了

新民晚报   2023-07-11 17:04:55


(资料图片)

随着中考、高考结束,“暑期档”旅游持续升温,研学游市场更是火爆异常。作为“教育+旅行”的全新模式,研学游有热度本是好事,但在蜂拥而至的追捧之下,不少乱象也随之暴露。

近日,各地关于高价研学团的议论在热搜上此起彼伏。高额的游学花费在“掏空”家长腰包的同时,带给学生的往往只是“无研也不学”的形式和套路。比如,一些产品打出“与科学家面对面”的宣传口号,实际上就是去科研院所一间对外开放的餐厅吃个饭,或是去对外运营的植物园观赏。有的号称是名校研学项目,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参观——其实普通游客购买门票预约即可参观。

“名校访学”变成“校内观光”,“文化体验”变成“景点打卡”,“研学团”变成“旅游团”,这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行为在研学市场里并不鲜见,而且价格不菲。翻看社交平台上的研学游广告,几天行程的收费标准,从几千元到上万元已成常态。

价格虚高,货不对板,嘴上宣传教育,心里盘算生意,异化的研学游成了“吸血”家长、折腾孩子的“杀猪盘”。这种乱象该治了。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,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做好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,对培训机构和个人以“一对一”“住家教师”“高端家政”“众筹私教”以及研学、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问题进行集中整治。通知指出,要加强暑期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,引导培训机构实行明码标价、合理定价。

古人云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家长送孩子参加研学游的初衷本是好的,但许多人其实并不能清楚认知“研学旅行”的概念。研学游,正如字面意思所言,“研”与“学”理应置于“游”之前,其本质属性在于教育,目的在于育人,是将教育和学习向生活、社会和自然等领域拓展,旨在让青少年在“知行合一”的过程中研有所得、学有所悟。

但纵观当前良莠不齐、乱象滋生的研学游市场,许多广告中标榜的“深度体验”变成了走马观花、拍照打卡,说好的“国内老师全程带队”变成“兼职学生、境外向导”,在这样的研学项目中,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浓厚的文化氛围,而是换了个形式的“快餐游览”,更别谈“寓教于乐”和有助“三观”确立了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问题。当下研学旅行行业管理标准尚不完善、机构及人员资质良莠不齐。越来越多的研学老师选择考取“研学旅行指导师”证书以自证身份。市场上出现众多“考证培训机构”,有的号称花钱能买考试真题,甚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。还有很多研学机构会将行程分段外包给各地教育机构或旅行社,这也导致研学游的质量难以保证、安全难以保障。

教育非小事,相关部门要结合研学行业的市场实际情况,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,厘清研学范围、经营资质、从业人员行为规范、违规处罚标准等,并依据标准实施严格监管,为研学游这把“火”划定一个边界。全社会也应形成合力,提供更多公益性活动场所,减少家长对学校、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,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,真正确保学生“游有所研”“旅有所学”。(杨欢)